中國汽車產業(yè)的新機會在哪里?近期有兩句重磅話語可以揭開謎底。
第一句話是大前提:智能化是汽車的必然方向。
“我們在‘上半場’已經取得了一定優(yōu)勢,但決定勝負還在‘下半場’。”第十四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在10月16日2025世界智能網聯(lián)汽車大會上重申了這句話。
第二句話是小前提:油車智能化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從技術角度而言,燃油車實現(xiàn)中高階智駕完全可行。”這句話來自智能駕控中國區(qū)總裁吳永橋。
10月17日,博世官宣中階智能輔助駕駛方案迎來交付,其中包括了一家中國排名前二的車企客戶,它的一款性能車成為全國首款搭載中階智能輔助駕駛的燃油車。世界智能網聯(lián)汽車大會與博世的交付官宣時間僅差一天,似乎在提示業(yè)界:這不僅是一次產品的落地,更是一次對行業(yè)固有認知的強力糾偏。與智能化轉型勢不可擋,燃油車的進化亦箭在弦上。
波瀾壯闊與無聲驚雷,始終都是歷史邁進的鏗鏘腳步。
01 千億級燃油車市場,智駕普及是大勢所趨
國內車滲透率過半,但 “燃油車退坡”速度,卻遠慢于不少人的想象。
燃油車市場仍占國內“半壁江山”,更占全球近8成。今年1~9月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車同比增幅近乎減半,從40.7%下降到24.4%,而燃油車跌幅從14.4%大幅收窄至3.6%。著眼全球來看,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汽車新能源滲透率只有24.4%。其中德國26.4%、美國11.1%和日本1.8%,都意味著燃油車在海外市場仍是大多數。
因此,在燃油車上普及智駕是大勢所趨。吳永橋判斷,明年2026年燃油車會以幾何級速度普及中階智駕技術。但多數智能駕駛技術供應商,都受地緣影響。特斯拉FSD滿血版局限于北美市場,鴻蒙智行、Momenta等智駕供應商只騰挪于國內舞臺,或剛有“出海”苗頭。而天然具備全球化優(yōu)勢的博世,一方面深耕技術,有底氣應對國內智駕產品力的嚴苛要求;另一方面放眼全球,為更開闊的市場精心準備。
02 推開油車智駕“三重門”,才能讓體驗無限接近純電
眾所周知,油車智能化之路走得緩慢又艱難,但難局才需要有人去破局。就現(xiàn)有的中高階智能駕駛輔助技術而言,阻礙其“搭載于燃油車”的因素有“三重門”:供電系統(tǒng)瓶頸、散熱系統(tǒng)挑戰(zhàn)以及動力響應難題。
第一重門是供電系統(tǒng)瓶頸。
傳統(tǒng)燃油車的低壓平臺,其設計初衷是為了點亮車燈、運轉音響等,而智能輔助駕駛系統(tǒng)需要支撐大算力域控和眾多傳感器持續(xù)高負荷運轉。能否在全生命周期內穩(wěn)定供電,成為首個問號。
“以中階智駕較高配置的J6M+3R11V為例,功耗約110W,”吳永橋用數據說話,在博世看來,供電瓶頸是一個需要精細管理的工程問題,而非不可逾越的天塹,“高階智駕以Orin Y+3R11V1L為例,功耗約250W。”
對比純燃油車運行時風扇、ESP、EPS等器件總計1,000~1,500W的低壓總功率,智能輔助駕駛系統(tǒng)僅占整車低壓系統(tǒng)的10-20%。因此,博世的應對之策,是功耗與能源管理的平衡術。
第二重門是散熱系統(tǒng)的挑戰(zhàn)。
眾所周知,水是自然界比熱容最高常見物質,因而水冷在工程應用上作為“高訴求”的解決方案。新能源車普遍搭載水冷系統(tǒng),為智能駕駛域控“蹭冷”提供了便利。那么燃油車怎么辦?
對此,博世的選擇是分而治之,精準施策。“中階智駕以J6E(算力80 TOPS)為例,風冷方案已基本可以滿足散熱需求,不會增加整車成本。”吳永橋指出,技術和成本兩個維度,油車現(xiàn)有的風冷散熱策略足以勝任中階智駕。
算力更高的J6M(128 TOPS),博世則通過系統(tǒng)布局優(yōu)化和熱流分析,提升了在極端工況下的散熱效率,優(yōu)化表面處理工藝等風冷設計,大幅提升CPU算力資源的負載上限,同時還通過智能風扇調速,解決了風冷的噪音問題。
自此,燃油車智駕的散熱之門,也被博世用工程智慧悄然推開。
第三重門最能引發(fā)熱議——發(fā)動機、變速箱響應較電機遲滯。
電機可實現(xiàn)毫秒級反饋,并非燃油車的發(fā)動機、變速箱可比。那么,還能否滿足智駕系統(tǒng),尤其是縱向控制對精準、平順的需求?
好不好,看療效。博世聚焦“調校”二字,用“馴服藝術”上演出一出機械與電子的跨域協(xié)奏。“無論高中低階智駕系統(tǒng),都可分解為橫向和縱向動力響應兩個維度。”吳永橋告訴我們,第一步先將智能駕駛輔助進行坐標軸上的拆解,再“分而論之”。

橫向上,如車道保持、撥桿變道等功能,博世早已在油車上量產;縱向上,吳永橋承認換檔時有感知,但強調“這些差異與人駕時無異”,并且“在高速場景下,油車的智駕體驗已與純電無異”。
面對燃油車實現(xiàn)高速/城區(qū)領航輔助駕駛等中高階智能化的難題,業(yè)界的確面臨著供電/散熱/響應三重門為代表的技術與工程難題,但“有難局”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破局”的無所作為。
03 博世之道,能讓燃油智駕星火成燎原之勢
從今年上半年,博世中階智能輔助駕駛方案獲得捷途、東風、北汽等五家車企的十余款車型定點,其中不乏燃油車型號,再到大眾汽車在華合資公司推動油車實現(xiàn)智能輔助駕駛,“智能化油車”顯出星火燎原之勢。
但智能化油車尚未大規(guī)模爆發(fā)最大的挑戰(zhàn)在于復雜的協(xié)同與全球的合規(guī)。對諸多整車企業(yè)和供應商頭疼的問題,恰恰是博世的專長。
博世技術和業(yè)務的交叉覆蓋,讓難題迎刃而解。
燃油車適配中高階智能輔助駕駛,需要協(xié)調發(fā)動機控制、底盤、轉向、智駕、熱管理等涉及整車各個方面的內部部門及外部供應商,作為長期霸榜“全球汽車供應商百強榜”頭把交椅的博世,這些領域都是博世的業(yè)務范圍,這賦予了博世空前的跨域協(xié)同與整合能力。
博世的理念從來都是“兼得”與“平衡”。
市場層面,能兼顧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博世正依托其全球化布局,將“油電同智”的理念推向世界。通過構建“法規(guī)適配-數據合規(guī)-體驗優(yōu)化” 三位一體的全球研發(fā)體系,博世首個中階智能輔助駕駛海外項目也已定檔2026年第一季度量產,預示著這場由技術驅動的變革,將不止于中國市場。
博世用扎實的工程解決方案與批量交付的實績,打破了“唯電車能智駕”的迷思。在吳永橋的解讀與博世的實踐中,我們看到,燃油車智能化的障礙,并非源于不可克服的物理定律,而是依賴于精密的工程優(yōu)化、跨域的系統(tǒng)整合以及強大的供應鏈協(xié)同能力。
暗夜行將過去,而智能化的陽光覆蓋之處,并非僅有新能源的疆域,同樣也普惠至燃油車的國土。無論油電,盡享智能,這是市場的呼聲,也是每一位用戶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