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豐田攜多款福祉車亮相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
與參加傳統車展不同,這不僅是一次車型的集中展示,更是豐田多年深耕中國福祉事業的階段性成果呈現。從最初將海外先進的福祉車理念引入中國,到如今依托本土合作伙伴實現研發、生產與服務的全面落地,豐田在一條并不喧囂卻飽含責任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在持續的努力與創新中詮釋著一個跨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與社會責任。
回望豐田在中國福祉事業的發展軌跡,仿佛能夠看到一幅逐漸清晰的圖景。
早期,豐田主要通過進口車型來滿足一部分特殊群體的出行需求,那些車承載了豐田最初的善意,卻因受限于數量和本土適配性,未能全面滿足更多人群的需要。但隨著中國社會對便捷、安全與經濟性出行的期待不斷提升,豐田敏銳地意識到,真正的福祉事業不應只是“提供”,更應是“融入”。于是,豐田開始在中國加大研發與改裝的投入,傾聽用戶聲音,讓產品不再只是技術成果的落地,而是人與社會互動的紐帶。
如今,無論是榮放RAV4福祉試作車上超薄可升降旋轉座椅的輕便實用,還是賽那與格瑞維亞福祉版中雙側電動旋轉座椅帶來的體貼細節,抑或是埃爾法與海艾士的定制化改裝所展現的貼身關懷,都清晰體現出豐田對不同人群實際需求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基于純電平臺bZ3開發的福祉改裝版,更在新能源大潮中開辟了一條綠色與無障礙并行的探索之路。
這些車型不僅構成了中國市場上少有的完整陣容,更凝聚著豐田“鋼筋鐵骨”般的技術實力與背后那份“溫情”般的柔軟初心。
福祉事業的意義從來不止于一輛車的功能。豐田深知,對于老年人、行動不便者以及康復群體而言,出行并不僅僅是從A點到B點的移動,更意味著走出家門重新與社會建立連接,意味著在熟悉或陌生的街景中重新獲得屬于自己的尊嚴與存在感。
事實上,截至2024年底,中國約有8500萬殘疾人,以及超過4400萬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然而,在城市的街道、繁華的商圈、熱鬧的景區,人們很少能看到他們的身影。這背后并非源于他們缺乏融入社會的愿望,而往往是因為出行的桎梏困住了腳步。私家車難以承載他們的需求,出租車未必具備安全舒適的條件,而適配輪椅的車型少之又少。一次簡單的出行,往往伴隨著難以逾越的障礙。于是,很多人逐漸把生活圈縮小到家門口,出行的快樂和自由在無形中被剝奪。
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切實的困境,豐田的視野才不斷延展,從單一的產品開發走向更完整的服務生態。
在北京,豐田首家福祉展廳率先落地,讓更多人可以直觀體驗到無障礙出行的可能;在廣州、成都、蘇州、海南等地,豐田逐步推廣福祉車租賃服務,讓臨時需求不再成為沉重的經濟負擔;在海南,更領先引入了bZ3純電福祉車的租賃方案,讓綠色與福祉結合成為現實。
這一網絡既降低了使用門檻,也讓更多家庭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來自豐田的體貼與便利。與此同時,豐田還聯合醫療與康養機構,積極探索陪診服務和健康通道解決方案,把關懷延伸到醫院、康養社區和居家照護場景之中。在上海和廣州,豐田正與合作伙伴籌劃示范運營,為高齡老人、康復患者和殘障群體提供從出行到就醫的全鏈路關懷。
在這些看似細碎的場景里,豐田以一種潤物無聲的姿態,為特殊群體重建通往社會的通道。
豐田始終堅持,移動自由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權利,而不應是少數人的奢侈。對于那些出行受到限制的人來說,能夠安全、舒適、獨立地完成一次乘車,能夠輕松去探望親人,能夠有尊嚴地走進醫院或踏上旅行,背后承載的并非簡單的代步,而是生命質量的提升與心靈的慰藉。
正因為如此,豐田在產品細節上的優化從未止步。從電動旋轉座椅的順暢與穩定,到輕量化設計帶來的減負,再到車內空間布局的精細考量,豐田不斷把冷冰冰的機械轉化為貼心的陪伴。它不希望福祉車被定義為“特需”,而是愿意讓它成為兼顧普適與舒適的“伙伴”。在這些細節里,豐田將“鋼筋鐵骨”的堅固與“人文溫度”的柔軟巧妙結合,讓一輛車不僅能運送身體,更能承載希望。
作為一家跨國企業,豐田在中國的發展并未停留在商業維度,而是著眼于長遠的社會責任。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趨勢愈發顯著,如何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人群創造更優質的出行條件,已經成為社會的重要課題。豐田選擇主動融入,與本土伙伴共同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解決方案。國產化研發與量產的不斷推進,使得更多中國家庭能夠以更合理的成本接觸到福祉車型;金融服務與租賃模式的拓展,則幫助有臨時需求或經濟顧慮的人群獲得靈活的選擇;而跨界合作帶來的陪診與健康通道,更讓福祉的概念突破出行本身,走向更寬廣的生活場景。
這些努力不僅是企業的戰略布局,更是豐田作為社會成員的一份責任和擔當。
因此,在本屆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上,豐田的展出不只是車與技術的集合,而是一種理念的傳遞與承諾的兌現。從車輪下的自由,到服務中的溫度,豐田用實際行動證明,科技與人文可以并行不悖,堅固的鋼鐵與溫柔的心意可以融為一體。未來,豐田將繼續以創新和責任為驅動力,讓更多人共享無障礙出行的便利與美好,讓移動真正成為通向自由、健康與幸福生活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