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5月8日報道,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幾十年前曾斷言:“企業文化能把戰略當早餐吃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積極的前瞻性企業文化,即使是最精心制定的商業戰略也會落空。
對于想全面擁抱人工智能的企業而言,德魯克的話仍然不虛。企業文化會將任何人工智能戰略當早餐吃掉,也許還會吃掉午餐。
分析機構西門羅伙伴公司最近就如何建立擁抱人工智能的企業文化發布了實用的指導原則。要點如下:
1.設想人工智能成功的使用模式 理想的人工智能應用可以在人和人工智能間建立自然的工作流程。人工智能擅長做某些事情,而人類有自己的獨特技能——如創造力、判斷力和同理心。西門羅伙伴公司認為:“人工智能的使用者首先要定義怎樣才算由于人工智能的加持而實現投資回報率最大化,如簡單和日常任務的自動化,增強客戶體驗,或改進決策等。”指導原則認為:“若沒有上述效果,人工智能仍將是昂貴、杠桿效力不足的資產,不能成為企業效率的推動者。”
2.設定現實的期望值 西門羅伙伴公司認為:“要求員工盲目相信人工智能而不了解它的運作方式,會導致員工產生懷疑和抵制情緒。所以,應該明確人工智能在工作中的角色:它是顧問,效率工具,還是自動化助手?設定現實的期望值,可以確保人工智能被視為推動者,而不是破壞者。”
3.圍繞人工智能建立協作文化 對于剛開始使用人工智能的企業而言,首先應該讓所有人都能夠接觸到人工智能。因為它關系到每個人。西門羅伙伴公司建議企業鼓勵合作思維而不是地盤思維。
4.把人工智能當做“實習生” 西門羅伙伴公司的指導原則建議:“可以把人工智能作為每個員工的永久實習生,這個實習生記憶力超強,知識淵博,而且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進化。讓這個‘實習生’來處理日常任務,把團隊的注意力轉向需要人類獨特技能、更有價值的工作上。”
5.教育和培訓 企業應該教育和培訓更多的員工。西門羅伙伴公司認為:“并不是每個員工都需要成為人工智能專家,但是,每個員工都應該對人工智能將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具有清晰和基本的了解。”
6.成果可見 指導原則認為:“人工智能的影響力不僅在于自動化,還在于產生可見的成果。”衡量人工智能成果的關鍵指標包括生產效率、成本、決策質量、員工采用人工智能的比率、客戶體驗和績效等。
7.重視應變管理 西門羅伙伴公司認為:“許多公司的環境是抵制創新的。根深蒂固的工作流程、風險厭惡情緒和孤立的思維,對人工智能的使用會形成阻礙。”(編譯/潘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