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中華職教社副主任李國華談到小學生開始“廁所社交”現象,引發關注。何為“廁所社交”,李國華近年在調研中發現,課間十分鐘,孩子們走不進操場,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被逼無奈之下只能躲進廁所里社交。他提到,迫使小學生進行“廁所社交”的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學校對安全的顧慮,另一方面則是家長對學生的焦慮。
其實,“廁所社交”并非新鮮話題,此前正在消失的“課間十分鐘”現象就曾引發過廣泛關注。據媒體報道,一些地區紛紛采取連貫式課堂,壓縮課間時間,即便是在課間休息,也不允許學生離開教室,上廁所都要向老師打報告。在此背景下,廁所成了學生稍作喘息的休閑場所,而“廁所社交”也可看作消失的課間帶來的連鎖反應。
到底是什么壓縮了孩子們的課間十分鐘?其中不乏課業壓力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出于對“安全問題”的考慮。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老師怕出事,學校怕找事,家長也擔心,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然是把學生管起來最省事。但這看似只損失了短短的課間十分鐘,實際上耽誤的卻是孩子最寶貴和最快樂的童年時光。
毋庸置疑,課間十分鐘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從注意力的角度來講,孩子課間需要適當的休息和放松;從身心健康來說,課間活動既能避免久坐缺乏運動帶來的健康影響,同時跟同學聊天互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意義重大。
正如李國華委員呼吁的“不能讓一代人的童年記憶留在廁所”。那么,我們到底要怎樣才能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破解校園安全之困或許才是解題的根本。校方因為怕擔責而犧牲孩子的課間十分鐘,雖然有苦衷,但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也是某種程度的“因噎廢食”。不管怎樣,確保學生安全是教育事業發展和學生成長成才的底線要求,加強安全管理,細化安全責任,堵上安全漏洞,多措并舉、創新方法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可靠的校園環境,校方責無旁貸;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安全責任意識,銘記安全常識,學會自我保護。需知,安全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分內事,不可缺失也不能推脫。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一股腦兒將安全責任全推給學校,“責任無限大”與“想盡辦法不負責任”是問題的一體兩面。不能說孩子一出事,就要怪學校。在這方面,還要從法律法規層面探索,清晰劃分校園安全責任,減少學校和老師的負擔。
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還需要家校加強溝通,家長多一分理解與支持,學校和老師才能少一分擔憂和顧慮。只有各方達成共識形成合力,才能最終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把歡樂的校園時光和美好的童年記憶還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