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的浪潮中,奔馳作為汽車行業的百年巨頭,其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近期,奔馳一系列電動化戰略調整舉措,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重要轉向,也為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走向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銷量低迷,奔馳電動化轉型遇阻
自2019年奔馳推出EQC開啟EQ純電動車系列以來,后續陸續推出了EQA、EQB、EQS、EQE等車型,覆蓋了緊湊型、中大型轎車及SUV等多個細分市場 ,試圖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迅速打開局面。然而市場反饋卻不盡人意,2024年,以EQ系列為主的奔馳純電動車型全球交付量僅為18.51萬輛,同比下降23%。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奔馳的表現同樣差強人意。2024年,中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場的滲透率已達51%,而奔馳這類豪華品牌的滲透率僅為22.8%。
奔馳EQ系列車型早期采取“油改電”技術路線,在燃油車架構上直接替換動力系統,雖然節省了研發成本,卻帶來續航短、電耗高、空間利用率低等問題。比如EQC最小離地間隙僅為144mm,作為SUV其通過性和電池安全性備受質疑。2021 - 2022年,EQC還多次因電機冷卻液泄漏問題被召回,嚴重影響了產品口碑。2021年起奔馳推出基于EVA純電平臺的車型,如EQE和EQS,但依然未能扭轉市場頹勢,其造型與內飾設計語言不符合消費者審美,高昂售價也讓消費者望而卻步,EQE、EQS上市后大幅降價,進一步摧毀了品牌溢價體系。
戰略調整舉措
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奔馳開啟了一系列戰略調整。在命名體系方面,奔馳宣布自2025年起逐步淘汰“EQ+X”命名體系,采用“配備EQ技術”的后綴標識。例如,即將發布的純電CLA將被稱為“CLA with EQ Technology”,插混車型標注“EQ混合動力技術”。這一改變旨在強化傳統命名邏輯,讓消費者更清晰地理解產品特性,減少品牌認知的割裂感。
在產品布局上,奔馳計劃到2027年推出36款新車型,其中17款為電動車型,并推出7款中國專屬車型,選擇油電并行的“雙軌戰略” 。電動GLC(原計劃命名EQC)將于2025年首發,C級與E級純電版也將相繼推出;入門級市場將推出CLA純電版及“小G級”電動越野車;現款EQE、EQS等車型將逐步停產,S級純電版推遲至2030年發布。
在成本控制和供應鏈優化上,奔馳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過與寧德時代、孚能科技等合作伙伴合作,目標將電池成本降低12%,2025年奔馳國產電動車零部件本土化率目標達80%;將電動車型開發平臺從3個整合為2個,研發費用率目標從14%壓縮至11%。削減EQ系列產能20%,關閉德國不萊梅工廠一條生產線,年節省成本4億歐元。奔馳還計劃到2027年實現8%的采購成本削減,電池領域立下30%的降本目標,通過與供應商聯合優化設計規格、提升材料利用率來降低成本。
行業影響與未來展望
奔馳的戰略調整對豪華車市場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他豪華品牌也在電動化轉型中不斷探索。奧迪同步調整命名策略,取消A6改名A7計劃,維持A6 e-tron與傳統A6并行銷售;寶馬穩守i系列,i5與5系形成差異化定位 。奔馳的轉型困境也給整個行業帶來啟示,在新能源賽道,技術創新和滿足用戶需求是立足市場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