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底牌,東風長安總部爭奪戰的背后,竟然是這些!

2024年,重慶一口氣推出了95萬輛新能源汽車,增速達到驚人的90.5%,長安一己之力就已經在新能源賽道上把東風甩得老遠。

長安汽車的表現更是堪稱“硬核”,73萬輛新能源銷量,阿維塔、賽力斯這對“超級組合”站穩了市場前沿。東風嵐圖呢?銷量低得可憐,根本不是長安的對手。

產業鏈方面,重慶已悄無聲息地打出了自己的底牌。重慶本土化配套率超過75%。

想要電池?比亞迪、贛鋒鋰電就在你眼前;電驅?青山工業輕松搞定。智能系統?華為車BU西南中心已經把智能技術做到了家!整個產業鏈簡直是“整裝待發”,完全不依賴外地供應鏈,成了“新能源”界的超級大玩家。

不僅如此,重慶還緊跟智能化潮流,長安北斗天樞2.0方案已經全面鋪開,和華為聯手,搞得比東風嵐圖領先半年!
工廠更是現代化到讓你想象不到,兩江新區的12座工業4.0工廠,智能化生產,幾乎達到“黑燈工廠”標準,制造成本比武漢便宜15%。

再看消費市場,川渝地區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突破42%,超過了35%的全國平均水平!在西南地區的長安深藍、歐尚等品牌,總占比超過了30%。

成渝雙城的產業協同也大大提高了重慶的競爭力。氫走廊、電走廊投運,重慶的制氫成本居然比武漢還低!更不用說中歐班列,2024年重慶出口新能源汽車竟然占了全國的21%,這還不算物流成本比武漢低7%。

說到政策和人才,重慶的優勢又讓東風嫉妒得不行。重慶雖然行政級別上不如東風,但長安通過資本綁定,迅速拉攏了兵裝集團、寧德時代等戰略投資者,市場化決策機制緊密,完全不受行政限制。

更不用提,重慶的汽車研發人才已經突破8萬人,專利申請量都超過了東風,工程師的紅利爆發得一發不可收拾。兩江新區的政策創新,提前6個月開放自動駕駛L3級道路測試。

重慶的“反控總部”策略已經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行業規則。長安魚嘴基地能生產120萬輛,產能占合并后集團的23%,新車型的投產更是與本地供應鏈深度綁定,根本沒有遷總部的空間。

重慶甚至通過智能網聯汽車大數據中心掌控了超過300萬輛車的數據,掌握著消費者的每一個行為習慣。
這些都讓重慶在總部爭奪戰中牢牢占據主動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