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降薪、賣廠……向來行事穩健、秉持傳統的德國汽車巨頭,這次走出了一步驚心動魄的險棋。
據路透社報道,德國汽車巨頭大眾汽車集團為其核心品牌——大眾品牌設定了一項激進的內部目標:將銷售利潤率從當前的約2%提升至6.5%。
盡管這一目標并未明確具體的達成期限,但已然被納入大眾集團2025年的戰略規劃體系,成為其直面市場變革、優化成本架構的關鍵一招。
2025年開年,大眾便開啟了一場關乎生死存亡與未來走向的關鍵變革。
01
從2%到6.5%的突圍
過去三年,大眾品牌利潤率長期在低位徘徊。根據集團2024年前三季度財報,該品牌營業利潤率僅為2.1%,若剔除特殊項目影響,則為3%。
這一數據遠低于同屬集團的保時捷和奧迪,甚至不及經濟型品牌斯柯達的表現。
2024年10月,大眾集團首席財務官阿諾·安特利茨(Arno Antlitz)曾直言:“雖然大眾品牌歷來利潤率都不高,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如今大眾品牌所獲得的利潤已不足以支撐其開發所有新產品的成本。”
阿諾·安特利茨表示,大眾品牌需要節省逾100億歐元的成本,以保持市場競爭力。
大眾的利潤率目標與電動化轉型深度綁定。然而,歐盟2025年碳排放法規要求車企平均碳排放量降至49克/公里,大眾需加速電動車型研發。
阿諾·安特利茨警告稱:“僅靠大眾自身難以達標,可能需與其他車企合作。”此外,電池成本高企和充電基礎設施不足,仍是電動化盈利的長期障礙。
此次6.5%的目標雖未設定截止日期,但被視為2025年戰略的核心。
然而,這一目標與此前的“推遲聲明”形成矛盾——2025年1月,大眾曾宣布將原定2026年底實現的6.5%利潤率目標推遲3至4年。集團內部人士透露,目標“重新激活”可能與新管理層對成本削減進度的評估有關。
02
大眾“自救”:裁員、降薪、調整工廠
近年來,大眾汽車集團的日子很不好過。
阿諾·安特利茨曾指出,利潤下滑的原因主要包括高昂的工資和能源成本、市場需求疲軟以及電動汽車等新車型的巨額投資。
在全球市場中,大眾2024年三季度銷量數據顯示,其全球銷量為217.6萬輛,同比下降7.1%;純電動汽車銷量18.9萬輛,同比下降9.8%。
大眾在其重要的中國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大眾2024年第三季度的銷量為71.15萬輛,同比大降15%。中國市場的失利嚴重拖累了其整體業績表現,營業利潤率降至3.6%,為四年多來的最低水平。
面對業績持續下滑的局面,但又寄希望于利潤率躍升,大眾正在開啟系列“自救”行動。其中就包括大幅裁員和關閉工廠計劃。
大眾汽車于2024年與德國工會達成協議,計劃通過“社會責任裁員”計劃,到2030年裁減超過3.5萬名員工,預計每年可削減勞動成本15億歐元,中期整體成本節省達每年150億歐元。此外,集團撥出9億歐元用于德國行政人員的自愿離職計劃,資深員工可額外獲得5萬歐元獎勵。大眾原計劃關閉部分德國工廠,但在工會壓力下暫緩執行。
去年10月,大眾董事會提出一項40億歐元的降本計劃,內容包括全員降薪10%、暫停2025-2026年工資增長。同時,至2030年,管理層集體降薪總額超3億歐元,董事會成員承擔更高比例。(詳情可見《大眾汽車管理層“妥協”了,五年內減薪3億歐元》)
大眾集團計劃將新車型開發周期從50個月縮短至3年,目標是到2028年節省10億歐元研發成本;將大眾品牌的行政成本削減20%,并通過合并職能部門、推行數字化流程,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此外,大眾還計劃在2025年至2029年間將總投資控制在1700億歐元內,重點投向純電動車型、電池業務及中國市場。
軒轅商業評論認為,利潤率從2%到6.5%的突圍意味著大眾集團的一種決心,這不是數字游戲,而是一場關乎傳統車企轉型命運的豪賭。
在電動化、智能化與成本壓力的多重夾擊下,大眾能否通過這場“生死戰”重塑企業競爭力,將直接影響其全球市場地位。正如路透社評論所言:“大眾的每一步決策,都在為傳統車企的轉型寫下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