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7-2024 微學堂 版權所有 京ICP備18049689號-30
2003年5月11日,49歲的俞紹芳在福建永安上網時,被淘寶3年免費開店廣告吸引,完成注冊,成為淘寶首位注冊商家。
從淘寶、京東到拼多多,電商在中國20多年的發展歷程,是如何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和社會形態?
萌芽拓荒:從艱難起步到模式初立
2003年非典期間,馬云帶領阿里巴巴團隊上線淘寶,推行免費開店策略,吸引眾多個體戶入駐。
當年底,淘寶個體賣家達數萬人,交易額3400萬元,這一年被視作中國電商元年,經典電商交易模式初步成型。
在此之前,1999年成立的8848網和易趣網是電商領域的先行者,2003年易趣被eBay收購后占據中國市場70%份額。
然而,它們受困于線上交易的信任和溝通難題,資金安全難以保障,交易流程繁瑣。
同年,美國網購被騙消費者平均損失293美元,線上交易溝通效率低下。
10月,支付寶上線,引入第三方擔保解決信任問題,2004年淘寶推出阿里旺旺提升溝通效率,至此電商經典模式確立。
反觀eBay,2005年才與Paypal對接,不支持人民幣結算,賣家收款無需買家確認,在即時溝通服務優化上也進展緩慢。
2005年底,淘寶在線商品超700萬件,交易額超80億元,占中國C2C市場近70%份額,eBay和易趣失去領先地位。
馬云堅信中國電商在個人消費領域潛力巨大,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判斷。
2007年淘寶業績達433.1億元,占C2C市場份額86%。
2008年10月起,淘寶推出多項增值服務,2009年底首度盈利,交易額達2083億元,4年翻了25倍。
當時互聯網企業迅猛發展,除淘寶外,1999年上線的當當網以賣書起家,獲多輪投資后涉足日用品零售;
2004年上線的京東商城專賣電子產品,2006年劉強東獲風險投資后打造倉配一體物流體系。
同時,以蘇寧為代表的傳統零售巨頭憑借線上線下互補模式轉戰電商。
這些平臺多為B2C模式,與淘寶C2C模式不同,其核心競爭力在于供應鏈水平。
隨著京東、當當等B2C平臺崛起,淘寶面臨挑戰。
2008年4月淘寶商城(后來的天貓)上線,開啟雙11狂歡序章。
上線初期,因對商家資質要求高,品牌入駐熱情不高。
時任淘寶CFO張勇出任總經理,受國外黑色星期五啟發,在2009年11月11日光棍節搞五折促銷。
活動起初困難重重,僅拉到27家品牌參與。
但活動開啟后,消費者購物熱情高漲,交易額達5200萬元,是平日的10倍,首戰告捷,眾多品牌爭著入駐。
混戰內卷:增長放緩與生態失衡
2010年第二屆雙十一交易額9.36億,3G和寬帶普及使網購人數增多。
2012年其他電商跟進雙十一,演變成價格大戰,淘寶和天貓銷量奪冠破百億,卻引發支付寶和物流問題。
同年,阿里組建菜鳥、加大云計算投入,京東上線包裹跟蹤系統。
電商價格戰讓各平臺獲流量、品牌清庫存、消費者得實惠,線下零售卻受沖擊。
馬云曾與王健林設億元賭局,稱2022年中國電商占大零售市場份額超50%。
2009-2011年團購興起,各平臺燒錢近百億,美團成贏家。
2012年后,阿里、騰訊投資快滴和滴滴,燒錢20多億,滴滴靠先發優勢主導市場,改變人們打車習慣。
2015年起,阿里、騰訊、百度加碼外賣,美團和餓了么瓜分市場。
O2O浪潮下,旅游、共享單車等行業被重塑。
新千年初電商市場潛力大,2012年后逐漸飽和,2014年阿里和京東GMV占比80%,有人認為格局穩固。
2014年前后4G流行,拼多多利用社交裂變和低開店成本崛起。
2018年起抖音和快手布局電商,挑戰淘寶。
2016年直播電商出現,淘寶起初領先,但抖音等靠用戶和內容優勢,市場份額增速遠超淘寶、京東,2024年第二季度抖音直播成交量超淘寶,快手成對手;
即時零售興起,阿里、京東市占率下滑,份額被拼多多、抖音、快手瓜分。
面對競爭,淘寶、京東等巨頭采取措施。
但2022年電商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遠低于馬云預期,行業生態不佳,增長與技術停滯,平臺陷入存量競爭,極端措施損害供應鏈,陷入劣幣驅逐良幣困境。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當下能享受廉價商品和服務,有質量問題可用“僅退款”解決,可長遠難獲高品質商品;
低質低價還讓普通勞動者承受低薪酬、低福利與高強度工作,整個產業鏈參與者都受損。
破局求新:突破困境與展望未來
2024年,電商行業盡顯疲態,阿里、京東等平臺大規模裁員,天貓停播雙11晚會、取消公布戰報,行業陷入困惑、乏力與迷茫,充滿不確定性。
未來的方向可從歷史中探尋。
2016年上海舉辦72小時無網絡生存測試,25歲志愿者李志豪因沒網絡,打車、買票、支付都遇麻煩,最終崩潰宅家還不知干啥。
這場測試是致敬1999年北京的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當時4名志愿者被關在房間,僅靠聯網電腦、現金和電子貨幣生存,其中范紅軍因網上商品匱乏,連續三天吃包子油條喝豆漿,還買不到枕頭被褥,凍得睡不著。
這兩次測試,因相反原因卻都讓參與者崩潰,反映出過去20年電商的發展軌跡:
從1999年電商鮮為人知,僅靠互聯網生存艱難,到如今電商全方位融入生活,完全割舍反而不適應,期間電商滿足了人們多樣需求,承載無數夢想。
許多普通人借電商平臺成為網店店主,憑創意和手藝致富,偏遠村莊也借此形成產業集群,帶來脫貧希望。
這背后,是各大電商平臺在供給側的服務創新,是億萬電商從業者搭建起物流、支付和云計算等基礎設施,也是中國強大制造業、完備產業鏈、發達運輸體系,以及平臺商家、工廠、司機、快遞員和外賣員等各方的合力。
大家共享電商發展紅利,攜手打破技術、市場和地域壁壘,將用戶體驗做到世界領先。
其中,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最為關鍵。
只有創新才能打破內卷,構建良性商業模式,在供給端發力,抑制短期逐利,讓營收和利潤流向提供優質低價產品的供給者,使勞動者增收,讓人們消費高品質產品,與產業鏈構建健康生態循環,推動產業升級。
憑借過去的創新進取,中國人享受著全球最便捷的電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