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寧德時代發布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表面上看,這是一份幾乎挑不出毛病的成績單——季度營收1041.9億元,同比增長12.9%;凈利潤185.5億元,同比暴漲41.2%。前三季度累計營收2831億元,凈利潤超過490億元,增速依然穩居行業前列。
在任何一家制造業企業的語境中,這樣的數字都足以被稱作“高歌猛進”。但問題是,寧德時代不只是制造業公司。當利潤表越發好看,真正值得追問的,是這份增長的來源、質量與可持續性。
2025年,是動力電池行業競爭結構劇烈變化的一年。價格戰、技術分化、車企自研與供應鏈重組,讓這場原本屬于技術領跑者的游戲,變成了一個多線混戰的生態博弈。
在這樣的背景下,寧德時代的高利潤,既是實力的體現,也存在很多隱憂,利潤增長的質量、新業務的真實貢獻、市場份額的保衛戰,都是它當下必須直面的話題。
利潤增長的“水分”與“干貨”
寧德時代的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36.2%,這一數字在當前的制造業環境中堪稱亮眼,明顯高于總營收9.28%的增速。然而,細看利潤表,除了主營業務外,財務費用的大幅改善、投資收益的顯著提升以及資產減值損失的顯著收窄三大非經常性因素共同推動了利潤增速顯著高于收入增速的局面。
其中,財務費用變動對營業利潤的影響預計增加約41億元,主要為外幣匯率變動所產生的匯兌收益及利息凈收入增加;投資收益預計增加營業利潤約21億元,主要是部分參股公司凈利潤提升;資產減值損失預估對營業利潤減少近26億元。
然而,與利潤高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市場份額的壓力。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創新產業聯盟數據顯示,2025年第三季度,寧德時代2025年1-9月裝機210.67GWh,增長速度33.6%,國內市場份額已降至42.75%,同比下降3.1個百分點,創下五年來新低。2025年1-9月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493.8GWh,同比增長42.6%。
這一變化背后,是二線電池廠商的強勢崛起。國軒高科、中創新航、億緯鋰能等競爭對手市場份額穩步提升。動力電池TOP10企業中,除了寧德時代、比亞迪、蜂巢能源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之外,剩余企業的市場份額都處于增長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昔日合作伙伴正在“逃離”:小鵬和蔚來轉投中創新航,理想與欣旺達越走越近,這些變化都指向一個事實——寧德時代的市場主導地位正面臨嚴峻挑戰。
儲能與商用車:增長的新引擎?
當動力電池業務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寧德時代開始押注“第二增長曲線”。儲能與商用車電動化,正成為它的新戰場。
這一轉向并非偶然。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推動儲能通過調峰、調頻等服務實現盈利。隨后,9月出臺的《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進一步提出,到2027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1.8億千瓦以上,帶動項目直接投資約2500億元。這些政策為儲能市場的快速發展打開了廣闊空間。
在此背景下,寧德時代第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動力、儲能合計出貨量接近180GWh,其中儲能占比約20%。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公司推出的587Ah大電芯產品因在能量密度、安全邊界等方面的顯著優勢,成為"階段性甜蜜點產品"。
然而,產能瓶頸成為制約儲能業務發展的關鍵因素。寧德時代管理層坦言:"目前儲能的出貨受制于交付,今年產能利用率打得太滿了。"為應對這一挑戰,寧德時代正全力推進產能擴張。據了解,公司在山東濟寧、廣東瑞慶、江西宜春、福建廈門、青海、福建寧德等基地均有大幅擴產,僅山東濟寧基地2026年的新增儲能產能預計就將超過100GWh。隨著這些產能的逐步釋放,交付壓力有望在未來一兩個季度得到緩解。
與此同時,商用車電動化也迎來重要拐點。寧德時代在業績交流會上披露,卡車市場增速達100%,物流車超60%,并判斷"經濟性拐點已經到了"。數據顯示,重卡滲透率從當前的23%有望提升至2030年的60%以上,顯示出巨大的成長空間。在這一過程中,換電模式展現出獨特優勢,特別適合中長距離干線運輸場景,而充電模式則更適用于短途運輸。這一差異化定位為公司拓展商用車市場提供了明確方向。
不過,新增長點背后也隱藏著挑戰。儲能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二線電池企業和韓國廠商紛紛加大投入,未來可能對寧德時代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率構成壓力。不過,寧德時代強調,儲能系統需要"安全穩定運行15年甚至20年以上",技術壁壘較高,但儲能系統的證實和證偽周期非常長,這要求企業必須具備長期的技術積累和運營經驗。
在商用車領域,雖然市場增速可觀,但其整體規模仍遠低于乘用車,對業績的拉動作用尚待觀察。更重要的是,商用車客戶對成本更為敏感,這可能對產品利潤率產生一定影響。此外,商用車的運營場景復雜多樣,對電池的性能、壽命和安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電池戰爭下半場
如果說財報數據反映的是寧德時代當下的經營態勢,那么行業結構與競爭邏輯的變化,則決定著它能否守住明天的位置。 在三季度數據的背后,一場更深層次的行業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過去,寧德時代憑借其在三元鋰與磷酸鐵鋰技術上的雙軌布局,牢牢占據行業主導。然而,隨著電池技術從“化學體系之爭”逐漸走向“系統架構之爭”,一場圍繞電池結構、材料體系、制造工藝乃至回收模式的深層變革正在悄然發生。寧德時代所面臨的,已不僅是國軒、中創新航等二線廠商的追趕,更是整個行業技術路線“去中心化”所帶來的系統性挑戰。
最顯著的信號,來自于大電芯與系統集成方式的快速演進。當電芯越做越大,系統集成越做越簡,電池包的標準化、模塊化程度將顯著提升——這實際上在削弱傳統“整包定制”模式下頭部企業的方案壟斷力。
換句話說,當電池越來越像“標準化商品”,車企在選擇供應商時將更看重成本、交付與服務,而非過去所依賴的“技術綁定”。這正是為何小鵬、蔚來、理想等昔日伙伴敢于“分倉采購”,甚至自建電池團隊。寧德時代過去賴以生存的技術護城河,正在被產業分工的細化與開放逐步填平。
另一方面,電池材料的創新正在走出實驗室,進入量產前夜。從半固態電池的逐步裝車,到鈉離子電池在儲能與低端車型上的試用,再到錳鐵鋰、富鋰錳基等正極材料的持續優化——技術多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這些技術雖未在當下形成規模效應,但已足以動搖“磷酸鐵鋰與三元鋰二分天下”的舊格局。
對寧德時代而言,其最大的挑戰并非來自某一項具體技術,而是能否在多個技術方向上同時保持領先,并在適當時機完成產能與生態的切換。這要求企業不僅要有強大的研發投入,更要有敏捷的制造體系和開放的合作心態。
更值得警惕的是,動力電池的競爭維度正在從“產品”走向“生態”。換電模式的推廣、光儲充檢一體化網絡的布局、電池銀行與資產運營的嘗試……這些都不是單一企業能通吃的戰場。寧德時代雖然已在換電領域推出“EVOGO”,并在儲能領域強勢布局,但其能否真正構建起一個跨車企、跨場景的能源生態,仍存變數。
當電池不再只是車的一個部件,而是能源網絡的一個節點,企業的競爭力就不再僅僅由“裝機量”決定,更由“連接數”“數據量”與“資產運營效率”所定義。這場競爭,是寧德時代從未經歷過的。
因此,我們不妨跳出“寧德時代 vs 二線廠商”的舊敘事,將視野放大至“電池作為能源載體”的產業重構中。寧德時代所要守住的,不再是一個靜態的市場份額,而是一個動態的產業位置。這個位置,取決于它能否在技術路線未定的情況下持續引領創新,能否在車企自研浪潮中保持不可替代性,能否在能源網絡融合中占據關鍵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