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頭部主播和平臺的狀態截然不同。
各大電商平臺雖再次拉長了大促周期,但在玩法上延續了近兩年的簡約趨勢:預售期縮短,優惠方式以直接滿減為主,強調“不熬夜、不算術”,試圖將雙11拉回更輕量、更有效率的軌道。
但頭部主播這邊卻很“熱鬧”。
李佳琦在國慶假期直播間里邊讀彈幕邊催促平臺“上班”;章小蕙在小紅書的開播節奏比官方日程提早了一個階段;與輝同行、交個朋友、東方甄選等團隊也早早放出“定金紅包雨”,啟動“搶先購”專場。
不僅是時間上的搶跑,主播們還有其他策略加碼——綜藝預熱、短視頻種草、私域激活、會員分層、定時紅包雨……大家沒有流露出大促的疲態,反而以更高頻、更精細的運營,積極布局、主動造勢。
于是,今年雙11呈現出一種微妙的兩層結構:平臺作為“主牌桌”,規則日趨簡明;而頭部主播們卻多方聯動、自成體系,在統一的促銷節點之外,另起了一張屬于自己的牌桌。
“搶跑”雙11
如果說往年的雙11是一場按平臺節奏排兵布陣的戰役,那么今年,頭部主播幾乎已不再等待那聲“發令槍”響。
十一期間,李佳琦在直播間讀到用戶關于平臺優惠券未發放的抱怨,直接隔空喊話:“淘寶直播、天貓老板,上班了!所有主播都上班了!”隨即有用戶評論:“李佳琦不如自己開個平臺。”這句調侃,也是直接道出了頭部主播在當前電商生態中的變化。
李佳琦直播
另一邊,以微信和小紅書為主直播陣地的章小蕙,也率先在9月底預告“玫瑰盒子”限量禮盒,配合公眾號推文與微信粉絲群的專屬活動,構建出一套完全屬于她個人的“雙11時間”。
章小蕙直播
這些動作的背后,不只是“搶跑”的表面熱鬧,更是一種對節奏權的主動爭取。
在傳統電商邏輯中,大促節奏始終由平臺主導:何時預售、何時開售、何時發券,主播更多是配合者與執行者。而現在,頭部主播正通過“提前開播+內容預熱+私域激活”的組合策略,將用戶的注意力與消費預期提前鎖定在自己的場域中。
不難理解,這首先是一種精準的“認知截流”。
在平臺流量尚未大規模分發、用戶尚未陷入信息過載之前,主播率先完成心智占領,搶占了雙11的“心理開幕式”。他們不再只是大促的參與者,更成為節奏的定義者——親手拆解了平臺統一的時間軸,重塑為以“我”為中心的雙11日程表。
其次,章小蕙這類主打品牌調性的主播而言,這種節奏的獨立更是其商業模式的延伸。
她的“玫瑰是玫瑰”主打的是全球小眾美護集合概念,不賣主流熱門的產品,也不依賴“全網最低價”,更多是依靠個人審美信任與內容價值來建立用戶忠誠。所以提前發布、私域專供、限量發售,都能讓她在節奏上脫離平臺規則,建立“章小蕙的雙11”。
從“等待平臺的號令”到“自定賽程”,頭部主播“另起牌桌”的第一步,就是把握節奏控制權。當消費者的注意力被各類內容切割得日益碎片化,誰能在用戶心智中率先“開場”,誰就掌握了階段的主動權。這也形成一種新的協作邏輯:平臺依然提供流量、支付與供應鏈等基礎設施,而節奏、內容與消費氛圍,逐步被主播各自重新定義。
平臺簡化,主播“復雜化”
搶跑還只是一方面,當平臺持續簡化規則、主打“滿減直降”以降低決策成本時,今年頭部主播卻呈現出了一種趨勢——復雜化。
李佳琦是這場“復雜化運動”的最典型樣本。
在開播前,李佳琦通過綜藝《所有女生的offer》讓消費者提前看到今年會出現的品牌和主推產品,建立信任、鎖定意向。緊接著“大促小課堂”,它在幫助消費者梳理自己要買什么的同時,再次強化產品賣點。而且今年李佳琦還在“小課堂”基礎上疊加了答題玩法,用戶答對題可積累紅包用于之后購物抵扣。這看似娛樂實則強化記憶——每一次答題都是一次關于商品的“再種草”。
到了正式開播階段,今年李佳琦直播間也用上了粉絲分級紅包體系。新粉絲能搶到的只是基礎檔紅包,而老粉絲則能解鎖多輪、金額更高的專屬福利。
如果不是日常追看李佳琦的直播,你很難理解這個紅包到底什么時間來領,以及怎么疊加使用。于是,你會發現小紅書上很多人在“復盤”李佳琦的雙11選品單,還有熱心老粉科普“李佳琦直播間紅包到底怎么領到最多”。大家不再研究平臺的促銷機制,而是在研究“李佳琦的規則”。
李佳琦直播
相比于李佳琦,其他頭部主播的設計沒有這么多內容,但也是各有各的“復雜性”。
章小蕙通過公眾號“玫瑰是玫瑰”輸出品牌故事與產品預告,小程序作為自營商城支持提前預購,微信群成為專屬通知與限量活動的信息中樞,再結合小紅書短視頻與直播,共同構成一個需要用戶跨平臺參與的內容動線。
“玫瑰是玫瑰”小紅書、微信小程序、粉絲群
與輝同行、交個朋友等機構型主播的復雜性在于“貨盤矩陣”與“排期策略”。他們不再追求單場的極致爆發,而是通過細分為農產品日、美妝日、家電日、3C數碼等垂直專場以及特殊的品牌專場,將整個大促周期排得滿滿當當。用戶想要購買到自己明確需要的產品,必須提前關注排期表,這無形中拉長了用戶的停留時長與訪問頻次。
交個朋友、與輝同行、東方甄選
事實上貨盤龐大、品類繁多已成為頭部主播們的共同特征。
在淘寶,不僅是交個朋友,包括胡可、烈兒寶貝、曹穎等頭部主播的雙11,都幾乎覆蓋了美妝、個護、健康滋補、食品、家居、服飾等所有日常消費領域。
面對如此龐大的商品池,用戶若想在直播間完成高效購物很難。不少人在社交媒體上自發制作商品列表,梳理各品類上架時間;而直播間內部常按品類劃分專場,用戶不得不頻繁翻看商品列表,甚至需要搜索才能定位到自己所需的產品。直播間里也常常會出現主播正試穿某品牌的服飾,但同時要回答某款精華在幾號鏈接、什么優惠機制的情況。
胡可、烈兒寶貝、曹穎直播間
抖音生態下的頭部主播,則采用了另一種方式來應對龐大的貨盤——賬號矩陣化。
與淘寶一個主播一個直播間的模式不同,抖音頭部主播普遍通過賬號矩陣式開播,實現貨盤的空間分割。以“廣東夫婦”為例,你在抖音可能會看到“廣東夫婦天氣丹專場”、“廣東夫婦歐萊雅小蜜罐專場”、“廣東夫婦作業幫學習機專場”等多個賬號同時在直播,每個賬號都是一個獨立的、專注某一品類或品牌的“虛擬門店”,由不同主播同時在線講解。
廣東夫婦賬號矩陣
事實上,復雜的背后是因為消費者對大促早已祛魅,低價不再是頭部主播的優勢項,大家就不得不用自己的體系——無論是內容、知識,還是社群和福利——重新制造粘性。復雜的玩法本質上還是想要讓更多用戶相信:“跟著我買,一定不會錯。”
這也是當下雙11有意思的分野:平臺在打造的是一個高效的交易場,而頭部主播們努力經營的是一個更具長期粘性的消費社群。
“另起牌桌”的底氣從何而來
當然,頭部主播紛紛選擇“另起牌桌”,這并非一時興起的策略調整,而是電商行業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結果。
最根本的變化在于,頭部主播正在努力從依賴平臺流量的“租客”,轉變為擁有私域的“業主”。
過去,平臺一聲令下大促開始,所有主播要同臺競技爭奪流量,每次大促都是超長時間的硬仗,所有主播都很疲憊。但現在,通過建立會員體系、運營私域社群、創造專屬內容,他們正努力在將流動的公共流量,轉化為可重復使用的私有資產。
每個主播都有自己的一套“節奏表”、“價格系統”,甚至是“粉絲文化”——李佳琦的會員等級與專屬優惠,章小蕙的微信社群,本質上都是他們不再需要完全依賴平臺流量的證明。大家常態化開播,經營重點自然不能只是在雙11的某一場賣出驚人銷售額,而是用戶的長期價值。
李佳琦、交個朋友會員服務
這一轉變的實現,離不開主播對供應鏈的深度介入。如今超級頭部主播早已超越單純的銷售渠道角色,他們通過定制商品、獨家套裝、自有品牌等方式,在商品端建立起差異化優勢。
李佳琦通過《所有女生的OFFER》這樣的內容,公開參與品牌方的價格與選品談判;章小蕙的“玫瑰盒子”相當于是疊加上了IP屬性的限定商品;交個朋友、東方甄選發展自有品牌,與輝同行建立起農產品的直供渠道——這些動作表明,頭部主播正在演變為兼具媒體、渠道與品牌屬性的新型商業實體。
面對這些變化,雙11這個傳統的電商節慶也在經歷深刻重塑。平臺的角色正在從節日的絕對主導者,逐漸轉變為基礎設施的提供者。他們依然負責維護交易環境、提供技術支持、保障物流暢通,但具體如何過節、何時開始、怎樣玩法,頭部主播們已經掌握了相當大的自主權。
未來的雙11,可能不再是一個統一的促銷活動,而會演變成為一個多元化的消費節日集群——不同的主播、品牌和平臺,為不同的消費群體提供各具特色的體驗。
這種看似“分裂”的局面,實際上標志著電商的成熟。
一個依靠單一中心分配流量、統一節奏的時代正在過去;一個注重用戶關系、強調個性體驗、多元生態并存的時代正在到來。未來的競爭,將不再是爭奪平臺流量的競爭,而是看誰能更好地經營屬于自己的那片天地。